福州肺科医院是福建省、福州市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从1月23日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到3月5日最后一名患者治愈出院,在抗疫的42个日日夜夜里,福州肺科医院上下全力以赴,组织多个梯队轮流进入隔离负压病房开展救治;共接收了72名新冠肺炎患者,包括我省首例确诊患者、我省最高龄和最低龄患者、孕妇患者等。
抢回生命
50岁的患者倪某十多年前做过肾移植手术,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这类患者免疫力很低,感染了新冠肺炎后,病情控制难度大大增加,病情一直在恶化。
在经历了吸氧、无创呼吸机、气管插管接有创呼吸机等治疗方案都无法见效后,医护人员不得不给他上最后的救治工具——ECMO(俗称人工肺)。因为戴着护目镜,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2层手套,医护人员的视线和手感都差了很多,手术难度大大增加。
最终,10个医护人员冒着高暴露的风险,从凌晨2点多到上午10点,手术做了近8个小时,才成功为倪某安上ECMO。倪某病情稳定下来了,又经过医护人员一段时间的努力治疗,他的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阴性。
最难的是有慢病、基础病的人群。“从接诊的72名患者的情况来看,早期接诊的患者多病情较重,如果伴有慢性病、基础病或年龄偏大,救治的难度就大大增加。相反,最后入院的几名患者症状较轻,有些无须过多干预,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福州肺科医院内科三病区科主任、第三梯队医疗组负责人谢强告诉记者。
严守标准
救治故事各有各的波澜。
30多岁的刘女士怀孕18周,因为与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在隔离期间被查出核酸阳性。所幸及时发现,刘女士的症状并不严重。但困扰医护人员的是,刘女士有过流产史,好不容易怀上这一胎,生怕宝宝受到损伤,不愿做CT检查。而且可能由于精神紧张,入院的当天下午刘女士出现了腹痛的症状。
为此,肺科医院的医疗专家组第一时间请了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州市第一医院、福州市第二医院的妇产科专家联合会诊,多方协商,谨慎用药,保障了刘女士及其腹中胎儿的安全。
93岁的王奶奶是我省最高龄的确诊患者。王奶奶患有高血压,还好肺部病灶并不明显,给予抗病毒治疗后,炎症有所改善。但王奶奶的核酸检测却迟迟不过关。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在“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的基础上,增加“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才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王奶奶最终符合出院标准,其间共做了6次核酸检测。
“我们医院始终严格执行出院标准,力争最大程度减少复阳概率。”谢强说。
倾心呵护
病房里有许多温情时刻。
70岁的任某是福州连江人,在湖北工作生活,是我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对于该患者,谢强最深的印象是,他拔管后醒来看到医护人员第一句话说的是:“我好想吃热干面。”把医护人员都逗笑了。
任某卧床时间较长,为了让任某尽快恢复手脚力量和功能,医护人员还指导他做床边康复。因为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护,任某常常半开玩笑说要儿子找福州肺科医院的护士做女朋友。
5个半月大的球球(化名)是我省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患者。球球刚进隔离病房时常常会哭闹,每天医护人员都会详细地检查宝宝的身体情况,多次测体温。护士们都特别关心小宝宝,路过这间病房时,都会停下来看看,问问孩子母亲需不需要什么帮忙,是否缺少什么物资。球球出院时,还有个护士把亲手编给自家宝宝的中国结送给球球,希望球球今后的日子能吉祥平安。
病房里也有爱情故事。60来岁的李先生和爱人都患了新冠肺炎,爱人此前还得了白血病,刚化疗不久,免疫力低,病情反复。李先生治愈后,申请留下来陪伴爱人。医院考虑到夫妻俩的特殊情况,特别给了他们一个单间。所幸,他的爱人也扛了过来,新冠肺炎痊愈后转院继续治疗白血病了。
(《福建日报》3月2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