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断供八个月后,华为现在怎么样了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芯片断供八个月后,华为现在怎么样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宁南山(ID:ningnanshan2017),作者:深圳宁南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华为的芯片是在 2020 年 9 月 15 日这天正式断供的,距今已经快 8 个月的时间了,我们聊聊看目前华为怎么样了,以及华为在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活下来。

2021 年 3 月 31 日,华为发布了 2020 年年报,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 8914 亿,同比增长 3.8%,净利润 646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3.2%。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数字,这个数字被媒体和自媒体广泛关注了,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只有 352 亿人民币,出现了大幅的下降,其实这个事情并不难解释,华为为了应对芯片的断供,在 2020 年大规模的进行了储备,因此导致该数字出现下降,这是正常的。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的三大业务依然保持了增长,这可以说很不容易了。

其中运营商业务保持稳定,实现了销售收入 3026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0.2%;企业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1003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23%。

华为在 4 月份的分析师大会上,再次确认了 toB 业务芯片储备是充足的,这意味着三大业务中的两个: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在芯片供应上暂时是安全的。

我之前也发文分析过,相比面向消费者的华为手机一年两亿级别的发货量,华为的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的发货量级别要小一个数量级。

根据我国工信部的数据,2019 年底,中国一共有移动通信基站 841 万个。其中 4G 基站数,就达到了 544 万个,而工信部又说 4G 基站我国占了全球的一半以上,超过其他国家总和。

由此可见全球的基站数量也就是千万的级别,而且基站是有使用寿命年限的,不会每年都更换,这样算下来华为的运营商基站发货量每年就是百万级别,因此可以支撑很长的时间。

另外企业业务也是类似的,就以服务器发货为例子,下图是 IDC 发布的 2020 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务器发货量,华为发货 17.77 万台。

芯片断供八个月后,华为现在怎么样了

因此对华为来说,百万级别 ToB 业务相对是比较安全的,可以支撑很长的时间,这也是华为的基本盘。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toB 业务都是提供的一整套解决方案,芯片的成本占比很低,可以用更少的芯片数量支撑起更高的营业收入,举个例子,在多年前,我就发现国内的软件业务收入排名里面,华为常年排第一,当时就觉得疑惑,华为卖啥软件了,没有见过华为开发的游戏或者电脑应用啊,后来查询原来是软件业务收入,像华为提供的电信网络,就是需要一整套管理和运维软件的,用户信息,业务订阅,计费等等。

工信部发布的 2019 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排名里面,华为依然是全国第一位。

华为还可以通过聚焦高价值客户的方式,进一步的延长库存芯片的使用年限。

因此 ToB 业务而言,由于发货量和消费者业务比有数量级的差异,在短时间内还不需要去担心芯片不够用的问题,从数量计算的话,至少可以用到 2023 年以后了。

在这个领域其实更大的风险是美国在到处挑唆其他国家不要使用华为的 5G 网络,如果一禁止的话那在该国整个业务就没有了,这个风险在当前其实比芯片不够用还要大。

实际上我们从华为运营商业务 2020 年仅仅增长 0.2% 就可以看出来,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在海外是受到影响的,而这主要并不是因为芯片不够发不了货,而是一定有客户因为政治或者担心华为无法长期合作的原因选择其他供应商。

当然了,华为有本土市场支撑,而且中国政府也在积极的在海外为中国企业争取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ToB 业务这个基本盘短期内还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再看下,消费者业务方面,消费者业务总体实现 4289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3.3%。

华为明确表示其中手机收入下滑,显见手机业务是最快受到冲击的,毕竟一年两亿台的发货量,平均一个季度就要发货五千万部手机,这么用芯片很快就会耗光,因此华为采取的是控制每一代机型的发货量,确保新发布的机型还有芯片可用,以保持自己在手机市场的存在,因此销量不可避免的会大幅下滑。

但 2020 年华为消费者业务中 PC、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等手机以外的八大产品,收入增长 65%,在手机下滑的情况下,未来这也是华为消费者业务重点去打造的业务。

华为在消费者业务有1+8+N的策略,其中这个 8 是指平板,PC(个人电脑),穿戴,智慧屏,AI 音箱,耳机,VR,车机,那个N是指万物了。

可能有读者有疑问,难道华为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慧屏,穿戴产品之类就不需要芯片吗?为什么会成为华为重点打造的业务呢?

其实是这样的,首先发货量就跟智能手机不是一个级别,像 IDC 的数据智能手机 2020 年全球发货 12.92 亿部,华为发了 1.89 亿部。

芯片断供八个月后,华为现在怎么样了

至于八大产品,就拿 PC 来说吧,2020 年全球发货 3.026 亿台,只有智能手机不到四分之一,对华为来说发货量就更小了,连全球前五位都没有进去,全球第五位的宏碁出货 2098.9 万台。

芯片断供八个月后,华为现在怎么样了

再比如智能手表,根据 Counterpoint 的数据,2020 年全球智能手表发货量最多的苹果是 3390 万部,华为第二也就是 1110 万部。

芯片断供八个月后,华为现在怎么样了

其次手机尤其是旗舰手机对芯片制程要求很高,华为在去年储备芯片的时候,旗舰手机芯片麒麟 9000 用的是 5nm 制程。

这个全球只有台积电,三星能做,实际上只有台积电真正的做到了 5nm 高水平量产,就算是上一代的麒麟 990 也是 7nm 制程,而华为就是找台积电在代工,在 120 天的缓冲期内台积电虽然开足马力生产,但产能一定是非常有限的,即使买其他家像是联发科的芯片,也是要找台积电代工。

而八大产业使用的芯片总体上(注意是总体上)对制程的要求相对要低,产能更为充足,市场上可以生产的芯片代工厂家相对也多,华为不管是生产自己的麒麟芯片,还是买别家品牌的芯片,在代工产能上都更充足。

像是华为的无线耳机,除了自家的麒麟 A1 芯片,也有用恒玄的主控芯片。

华为的智能手机业务,去年得知芯片要断供后也突击买了不少联发科芯片用在中低端手机上。

因此总体而言,这八大产品在芯片储备上面更为充足,可以支撑更长的时间,同时我国一旦实现芯片制造去美化,这些产品也是最先得到供应恢复的业务,毕竟不可能一开始就在手机的高端制程上实现去美化。

另外就是,美国方面对于华为旗舰手机业务使用的麒麟芯片是严防死守的,但是在其他产品上态度有可能不一样,像是华为笔记本业务,一直就是 100% 使用英特尔,AMD 这些美系的处理器芯片,去年底供应链就传出英特尔,AMD 恢复对华为供货的消息。不过未能得到官方证实。

还有一点就是单价问题,像是智慧屏这样的产品单价是可以很高的,因此相信华为在考虑芯片备库存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因素,一定是会让高单价高利润产品的芯片优先备货。

当然了,实事求是的说,单靠八大产品是不足以弥补手机业务下滑带来的营收损失的,华为 2020 年 4289 亿人民币的消费者业务营收里面,手机占比多少呢?

根据 IDC 的数据,华为 2020 年销售了 1.89 亿部智能手机,我们可以简单算下,即使单价只有 2000 元人民币,就是 3780 亿元,占比 88%。

按照单价 1500 元计算,也是 2835 亿元,占比 66%。

而我现在上华为商城官网看了下,在售的 30 个机型中只有 5 个单价低于 1500 元,全部是畅享系列,其中还有两个是 1499 元,可见华为手机的销售均价一定是高于 1500 元不少。

因此可见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是占了绝对的比例,其他产品的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手机下滑的损失,但是并不能扭转整体下滑的局面,2020 年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仅仅增长 3.3%,可见第四季度一定是下滑的。

那么从以上看来,尽管华为的 ToB 业务,尤其是中国本土的 ToB 业务作为基本盘短期内是稳固的,但是消费者业务的下滑还是不可避免,那华为就势必需要开拓新的业务来弥补了。

2020 年,华为为了求生存,解决制裁下的供应连续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全年研发支出人民币 1418.9 亿元,占销售收入的 15.9%。

那么他们究竟是把这么多钱投向了哪里?在 2021 年 4 月的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的轮值 CEO 徐直军非常清楚的介绍了华为目前的举措。

第一个举措,优化产业组合,增强产业韧性。

这个听起来有点难以理解,不过用直白的话说,就是开拓新业务,第一个方面是强化软件,更为具体的说就是云计算业务,目前国内阿里云是老大,而这个市场也在迅速扩大,显然华为要加大投入在这方面抢市场。

徐直军说“研究在软件产业方面还有哪些机会,一旦找到这些机会,我们就会加大投资,提升软件与服务的收入占比。我们最近对云与计算 BG 的组织和干部进行的调整,就是因为我们认为云的核心是软件,希望以此强化软件方面的组织,使得它和硬件解耦。同时加大投资,更好地面向未来,实现软件产业的增长。”

就以阿里云为例子,2020 财年内(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3 月底),阿里云营收为 400.16 亿元,同比上年增长 62%,显然这是一个巨大的,而且在疯狂成长的产业。

华为的云业务目前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仅次于阿里,因此以后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下图来自 Canalys,华为云 2020 年 Q2 的 15.5% 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次于阿里,该季度大约 6.7 亿美元,这样算华为云业务 2020 年营收已经在百亿人民币以上。

芯片断供八个月后,华为现在怎么样了

第二个方面,开创和加大对于先进工艺依赖性相对较低的产业的投资。

徐直军说“例如一直以来,我们投资的光技术主要用于通讯,后来发现,我们的技术不仅仅可以用于光通信,也可以用于通信之外更多的领域,包括光桌面显示器,车载抬头显示,激光大灯,还有光纤传感器等。总体来讲,我们用这些技术拓展新的机会,开创新的产业,但不做产业界已有的东西,我们希望以创新的产品形态来满足消费者和企业的需求。”

这一点华为说的并不具体,究竟什么是对于先进工艺依赖相对较低的产业,当然华为说了要加大在这方面投资,举的例子是光技术。

这让人联想起了去年 11 月 30 日在武汉封顶的华为武汉光芯片工厂项目,位于武汉光谷中心,看下图中建八局的官网,一切尽在不言中,不过这个要形成收入预计要在今年下半年或者 2022 年了。

当然注意了,光芯片并不是我们日常熟悉的硅基芯片,工艺都不一样。

芯片断供八个月后,华为现在怎么样了

第三点是持续加大智能汽车部件产业的投资,尤其是自动驾驶软件。

华为认为:“不管是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还是汽车的四化,核心是自动驾驶软件能不能真正让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并在未来进一步实现无人驾驶。”

“我们致力于投资自动驾驶软件,目标是实现汽车的无人驾驶,一旦实现,就将颠覆跟汽车相关的几乎所有产业,这也是 10 年内可见的最具颠覆性的产业变革。”

前不久华为和北汽合作的极狐阿尔法S汽车的自动驾驶路测视频火爆全网,其表现水平超出了吃瓜群众的预期,带动北汽的股票连续三个涨停,该款车也在 4 月 17 日召开了发布会上市,从而官方的指导价来看,搭载华为 HI 方案(Huawei Inside)版本平均要贵了8-10 万元,显见华为可从车上获取不小的收益,我们假设一台车华为能获得 5 万元的营收,那 10 万台就是 50 亿人民币,可见汽车产业带来的想象力空间实在是太大了。

芯片断供八个月后,华为现在怎么样了

而华为已经明确表示,搭载华为自动驾驶方案的车型将在明年(2022 年)密集大规模的上市。

另外华为也已经在全国的手机旗舰店里面开始销售合作的赛力斯汽车,搭载华为的 HUAWEI DriveONE 电驱动系统和 HUAWEI HiCar 人机车互联系统,以及 HUAWEI SOUND 音频技术。开始搞起了汽车销售。

芯片断供八个月后,华为现在怎么样了

华为的车业务今年已经开始产生收入了,而在明年开始随着大量的新车上市,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华为第二个举措,推动 5G 价值全面发挥,定义 5.5G,牵引 5G 持续演进。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在自己的运营商网络业务这个基本盘上面做文章,要以 5G 作为引领,保证运营商业务不下滑,甚至实现增长。

除了我们消费者熟知的 To C 业务之外,华为提到了在 5G To B 业务,也就是为企业建立 5G 专用网络,

其中提到:“截止 2020 年,华为与运营商、合作伙伴一起在 20 多个行业签署了 1000 多个 5G To B 的项目合同。目前 5G To B 的进展主要在中国市场,华为参与了其中绝大部分项目,其中,在制造、钢铁、煤炭、港口等行业已经有较大的进展,实现了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价值,5G To B 的价值正在慢慢体现。”

目前国内网络上,一直还有说 5G 没有什么用的争论,其实这个争论主要还是集中在面向消费者的领域,目前确实还没有出现什么非 5G 不可的应用,但是这个 To B 面向企业的领域,5G 的作用已经在逐渐显现了,比较典型的就是矿山,港口,钢铁等地方的无人化和远程化操作,司机可以坐在控制中心通过 5G 远程操控车辆,而无需跑到遥远偏僻的矿山,那里缺乏生活的基础设施,枯燥乏味,而且现场危险又不利于健康。而远程操控需要低时延,这只有 5G 才能做得到。

但是注意,不管华为在这个市场如何耕耘,运营商业务始终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业务,并且在海外还遭遇到美国的阻击,因此虽然短期内芯片供应并不是问题,在这个领域想全球营收大幅增长还是很困难的,能够维持住这个基本盘就不错了。

第三个举措,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全场景无缝的智慧体验。

依然看起来不太好懂,但简单的说,这个策略是针对正在营收正在大幅下滑的消费者业务,说白了核心就是鸿蒙操作系统 +HMS(华为移动服务框架),注意这个举措最主要是保证华为消费者业务能够持续发展,因为谷歌的服务已经被禁用了,另外 HMS 带来的收入可以降低消费者业务下滑的幅度,注意只是降低下滑的幅度,毕竟手机硬件收入占比实在是太高了。

华为在分析师大会上说,“(鸿蒙)操作系统已经在华为智慧屏、智能穿戴、车机设备开始应用。接下来,Harmony OS 将会在手机上应用,目前已经有 20 家硬件厂商、280 家应用厂商共同参与生态建设,预计 2021 年会有 40+ 主流品牌、1 亿台设备成为 HarmonyOS 体验的新入口。

HMS 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截至 2020 年底,全球注册开发者超过 230 万(海外开发者 30 万),基于 HMS Core 的应用数量超过 12 万个,上架华为应用市场的海外应用数较 2019 年增长超过 10 倍,服务全球 170+ 国家/地区、超过 7 亿华为终端用户。”

尽管上面看起来进展不错,但是其实 HMS 最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就是手机,用户使用华为手机,在华为商城下载和充值游戏,手机相片视频太多想存在华为云端,因此购买华为的云空间等,都可以为华为带来收入,但是随着华为手机销量下滑,其增长空间势必会受到限制。

因此华为在这个领域,能够降低下降的幅度就是胜利。

第四个举措,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社会。

华为这次把其能源业务单独作为一个举措,这个比较新鲜,徐直军在大会上举了几个例子,分别涉及到基站电源,数据中心的空调,电动车的三电(电机,电池,电控),显然这些依然还都是 ToB 业务。

以下是分析师大会发言中的对能源业务的解读:

1、传统的无线基站的站点能源效率是 60%,华为通过把机房换成室外机柜可以提升到 90%,如果设备全部上杆,能源效率就可以提升到 97%,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2、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数据中心怎么降低能耗,所以我们通过间接蒸发冷却和智能调优技术使 PUE 从传统方案的 1.4 降低到 1.2,降低到 1.2 是什么概念?就意味着 1500 个机柜的数据中心每年可以省电 1300 万度。

3、我们一直在做电动车的三电系统,华为通过为电动汽车提供多合一电驱动,将电驱动系统的能效从 86% 提升到了 89%,提高了 3 个点。这意味着电动车的续航可以增加 4.5%。

4、电子产品都有电源模块,需要把 380V 或者 220V 转化成直流,直流再转化成直流,所以电源板块的转换效率也是设备耗能的关键。目前华为提供的高密高效的模块电源能效可以提升4%,功率密度提升 50%。

我查询了下华为的能源业务收入,只查到一个 2019 年预计超过 300 亿人民币,可见该业务的体量也不算小了。华为既然单独把这个业务拿出来,也许是认为未来在该领域具有很大的空间增长。

第五个举措,努力解决供应连续。

这个应该是网上吃瓜群众最为关注的领域,说白了就是芯片的问题最终怎么解决。徐直军在大会上是这么说的:

“半导体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流程非常复杂,需要非常高的研发投入与资本支出。在此背景下,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全球产业链,不同地区根据其自身优势在产业链中发挥不同作用”

“假设未来没有全球产业链合作,而是在每个地区建立完全自给自足的本地产业链,根据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 SIA 发布的报告《在不确定的时代加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全球将需要增加至少 1 万亿美元的前期投资,并将导致半导体价格总体上涨 35% 至 65%,继而导致消费端电子设备成本上升。”

“过去两年,美国对华为的三次制裁,对华为的伤害是很大的。但是,对全球半导体产业伤害更大,破坏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信任体系,迫使更多国家和地区不得不考虑半导体供应链的安全问题。

去年 12 月,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在内的 17 个国家发表了关于欧洲处理器和半导体科技计划的联合声明,决定投入巨资发展欧洲的半导体能力。”

“另外一个方面,由于美国对华为的制裁,造成全球企业恐慌性的备货,特别是中国企业,由原来的零库存,到 3 个月、半年,甚至越来越长的备货周期。这种恐慌性的备货,是造成今年全球半导体供应紧张和供应短缺的核心因素。本来大家原来都是零库存,正常运转,美国对华为公司及其他公司的制裁正在演变成全球、全行业供应短缺的问题,如果我们整个全球产业链能够重建信用,恢复合作,发挥全球产业链的优势,我们华为的问题也许也能够解决。”

看了华为的回答,虽然说了很多东西,但是始终没有回答吃瓜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既然都在分析师大会上把“努力解决供应连续”作为五大举措之一,说明华为一定在做一些事情,但是却没有正面回答华为究竟在做哪些努力,只是又把美国的制裁批判了一番。

但是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华为要解决供应连续问题,就必须攻克芯片制造这一关,这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因此华为的这个第五大举措,一定核心在于增强芯片制造的自主化,因此华为一定在这方面有很多动作,不需要怀疑这一点。

并且华为由于自身没有制造经验,因此一定是会和国内的设备厂家,以及芯片代工厂家合作联合搞。

而这个联合搞有几种模式:

第一种是三星 IDM 模式,就是华为自己投资建厂搞先进工艺开发和制造。

第二种是台积电模式,华为要求中芯国际等国产厂家为自己打造 28nm 的自主化产线,主要的技术和进度交由代工厂搞定,相信代工厂的能力。

第三种是华为的车业务模式,华为自己不造车,成熟技术和工厂由合作汽车厂家攻关和提供,华为自己搞自动驾驶,电驱,车联技术等核心价值部分。

最终华为要想成为类似博世,高通,英特尔这样的虽然自己不做终端产品,但是却具有强势控制力的厂家。

我认为华为在芯片制造领域:

第一种模式,华为没有制造经验,一开始并不具备三星那样自己搞 IDM 的能力,因此预计不会一开始就搞三星模式,而且投资也不小。

第二种模式,把芯片制造自主化攻关的任务完全交给国内代工厂,把自己的命运让代工厂家的能力和进度来掌握,我相信这也不是华为的风格。更何况国内代工厂目前的能力,说实话还真的无法让人觉得很稳,还需要靠出色的成绩来证明。

最有可能的还是第三种模式,华为利用代工厂的产线,成熟的低难度部分的技术直接交由代工厂和设备厂家搞定,而识别出来难度较高的工艺技术,则由华为,代工厂,设备厂家联合攻关完成,华为和代工厂共享知识技术产权,最终的产品由代工厂完成生产。

华为在其中起到项目经理的角色,统一协调资源,当华为认为某项关键技术代工厂和设备厂家目前的技术资源不足,影响总体进度时,华为可以从内部调集技术专家补强,毕竟海思多年和中芯国际,台积电合作的经验,尤其是 5nm 更是台积电的首批客户,海思内部一定也有比较懂半导体生产工艺的人才。

另外华为还可以从业界招聘高端人才投入,毕竟华为的薪资去挖人比国内代工厂和设备厂家去挖人更有吸引力。

去年传出的华为高薪挖上海微电子工程师的传闻,就可以参考,如果这个传闻是真的,那华为绝不会只挖上海微电子的人。

当然还有国家队的资源,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去年 9 月 16 日的发布会上说过,将进一步加强部署,将“卡脖子”的问题和国外出口管制的清单转化为自己的任务清单。他表示中国科学院自己设立了先导专项,分成三类,A类先导专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B类先导专项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C类先导专项是跟企业合作,解决卡脖子问题。

芯片断供八个月后,华为现在怎么样了

这第三种模式,也可以说是华为在搞虚拟 IDM,毕竟是关系到自己的生存,华为一定会自己掌握项目进度的控制权。

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华为目前的生存情况:

1:利用 5G 的机遇以及中国的巨大本土市场稳住运营商业务这个基本盘,这个业务每年有 3000 亿人民币的规模,而且由于发货量比手机小了数量级,芯片库存充足,等再过一两年再看会不会出现短缺。

2:规模高达 4000 亿人民币的消费者业务一定会下滑,华为在去年底已经出售了荣耀,计划利用鸿蒙系统 +HMS,以及八大非手机业务,减少消费者业务下滑的降幅。

3:在增长方面,华为规划了华为云,车,能源三大业务来实现增长,以弥补消费者业务的下滑,

其中华为云是软件业务,2020 年销售额已经在 100 亿人民币以上,华为车业务 2021 年已经形成少量收入,2022 年会开始快速增长。

华为能源业务 2019 年已经超过 300 亿人民币。

如果这样计算的话,以上三个业务华为 2020 年的收入应该在大约 500 亿人民币左右,这其中像车业务和能源业务也是需要芯片的,不过是 ToB 业务单价高发货量小,华为把其列为增长重点,应该也是认为在这些领域芯片库存是充足的。

实在不行还可以探索华为能否只提供软件,硬件华为提供设计和技术授权,由汽车工厂来采购生产集成。

另外华为还在“开创和加大对于先进工艺依赖性相对较低的产业的投资”,例如本文提到的光芯片工厂,以培训新的增长点。

4:华为把解决供应连续性(其实就是芯片制造)列为五大举措之一。

但是在各个场合始终不肯透露具体做了哪些举措,但我认为,华为不断强调芯片产业链的复杂性以及投资的巨大,再加上华为自己也缺乏芯片制造经验,

因此我个人推测华为主导搞虚拟 IDM,充分利用设备,材料,代工厂家的现有技术,投资和管理资源投入,成熟和低难度技术由合作伙伴自己搞定,关键技术多方联合攻关是最可能的方案。更何况中科院等国家队也明确表态要重点攻关卡脖子技术,这些资源一定会利用起来的。

综合分析华为的布局,总体考虑还是比较全面的,给人的感觉也是比较稳的,你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华为都能考虑到。

另外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华为在荣耀已经出售,并且华为品牌手机销量也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522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16.5%。

但净利润率令人意外的 11.1%,同比增长 3.8 个百分点,去年同期是 7.3%,主要原因是收到一笔 6 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

这 6 亿美元专利费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相当于大约 39 亿人民币,把一季度的净利润率提高 2.56 个百分点,能够出得起这么大金额的客户,又是美元,应该是苹果公司。华为前不久已经宣布了 5G 专利的费率,可见也会加大专利费的征收力度,这其实也是一个点,只不过华为没有把它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罢了。

最后华为的 3000 亿人民币运营商业务保持稳定,1000 亿人民币的企业业务(云,车,能源三个大增长点)保持增长,4000 亿的消费者业务通过鸿蒙 +HMS 以及非手机产品,出售荣耀回笼资金和节省芯片等手段延缓下滑速度。

以及开拓类似专利费,光芯片这样的“小业务”增长,华为整体策略是很清晰的,华为虽然从今年开始营收将会下降,但 2021-2023 年仍会保持数千亿人民币营收的大公司体量。

从 2020 年 5 月被美国宣布芯片制造断供到 2023 年,华为已经给国内的自主化留了三年多时间,而且还有望坚持的更久,而华为坚持的越久,则中国产业链自主化获得的时间也就越多,也保证了自主化产业链从一出生就有华为这个大客户的支持。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的制裁带给华为至暗时刻,但同时也给华为带来了蜕变的强大动力,华为被美国人逼迫着去搞极高难度,不仅是业界认为困难重重,连华为也认为自己搞不定的事情,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鸿蒙系统 +HMS,华为本来就没有计划在手机上用,就是被美国人逼着开发了起来,并且 HMS 已经用了起来,而目前已经有部分华为手机客户收到了升级鸿蒙系统测试的通知。

另一个例子就是华为不得不去解决芯片制造问题,这从客观上推动和加快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进步,类似的还有 EDA 芯片设计工具软件华为都要想办法搞。

还有个例子就是华为被迫开创和加大对于先进工艺依赖性相对较低的产业的投资。结果发现华为自己投资的光技术不仅仅可以用于光通信,也可以用于通信之外更多的领域,包括光桌面显示器,车载抬头显示,激光大灯,还有光纤传感器等。可以用这些技术拓展新的机会,开创新的产业。

而当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带来的收益绝不仅仅是去掉美国人给华为和中国企业戴上的技术枷锁,而且华为也将从这几年的持续投入中获得巨大收益,企业能力将会更上一个层次,相对其他企业形成巨大优势和壁垒。

我一直觉得美国人低估了中国企业的能力,我认为美国人的最佳策略应该是承认华为在 5G 等部分领域的技术优势,想办法把华为和美国的安卓系统,GMS,EDA 软件,半导体生产设备,材料技术这些绑定在一起,持续从华为和中国的发展中受益。

而不是不接受华为在部分领域的领先,因此对华为投芯片断供这个核弹,试图阉割掉华为在部分领域的领先优势,把华为打残废,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华为反而加大了研发投入,而且被迫必须在所有领域投入,不仅如此,中国的其他公司也跟着大量的资本投入进来了,本来在自己领域和中国企业没啥竞争的美国公司现在多出了华为带头的中国竞争对手。

万一最后核弹没把华为搞死,反而搞出个哥斯拉,对美国并不是好事。

我们拭目以待。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安全资讯

哈勃捕捉到遥远星系NGC 2336的绚丽图像

2021-6-15 10:36:11

安全资讯

长视频斗不过短视频的底层逻辑

2021-8-16 15:36:11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