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的不同是网红之间唯一的不同,logo的不同是众平台间唯一的不同。视吧的出现如同直播行业的一股清流。“浓妆艳抹”中分不清了主播,也分不清了直播平台,“素颜”的视吧在无意间脱颖而出。
我曾在搜索引擎上查询“直播的本质”,搜索出来的不是回答而是一种讽刺。我看到无数人都发表观点将直播的本质定义为“窥探”、“性幻想的延伸”等等,甚至有声音说直播就是“后东莞时代的产物”。这是莫大的一种讽刺,也是太多低俗内容的表述。其背后,少不了平台对“擦边球”内容的迎合。
“迎合”的姿态推动着直播的乱象。
“迎合需求”成为“唯商业逻辑”下文化生产的重要原则,这出现了两种创作形态:一是以“市场调查”为基础“按需制作”;一是以杜撰虚构为手段“制造真实”。“唯商业逻辑”下的文化生产是低俗文化的总根源,低俗文化污染着文化生态,一方面,它有如“文化苍蝇”,袭扰人们。另一方面,它有如“精神雾霾”,毒害心灵。文化创造者应当要有“超物质的憧憬”,要“另有一番理想”。
正如阿多诺所云,文化商品“完全掉进了商品世界之中,是为市场生产的,目的也在市场上”。论理,文化的生产很大程度上与文化创造者的个性、禀赋、直觉、灵感、感悟力等这些个人的、非功利的、“超现实”的因素相关,然而,那种“唯商业逻辑”下的文化生产既不再是灵感的喷发,也不再是艺术的探索,它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向“老板”(市场)点头,向“顾客”(大众)鞠躬的“服务生”而已。
网红工厂与马戏团无二
“直播们”虽数量众多,争奇斗艳,但整个直播市场上金鼓连天的喧嚣,只能“听”出差异,不“见”得有什么真正的差异化运营。从一个普通女孩儿到 “才貌双全”,只需走完一个流水线便可登台。这与马戏团中将动物训练的“滑稽可爱”或“聪明绝顶”登台献艺,博得喝彩挣回金钱的做法并无二异。围绕网红出现的高度繁荣,紧接着就是同质化与审美疲劳。从2015年10月至今,千家直播平台经过了网信办约谈、条约规范、资本的轮轮洗牌,愈演愈烈的直播乱象被强制刹车。
不迎合,留给生活一个角落。
我说视吧“素颜”,就是因为太多平台争相拥抱“网红”与“明星”的时候,视吧还愿意坚守直播“内容与社交”的本质,体现着用户间陪伴与展现的价值,给普罗大众留出一个角落。有工人、有学生、有创业者,视吧给大家循环往复的生活带带来一丝别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