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刘宁 许贤雄 文/图
插管突击队为患者做气管插管操作。
插管小组,在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中要直面病毒,与死神抢夺生命。在湖北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新冠肺炎重症病区里,就有这样一支插管突击队,冒着风险与死神赛跑,一次次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
插管时间要用秒计
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冠肺炎重症病区一名患者年近七旬,有心脏病,几天来在高流量吸氧的条件下,氧饱和度仍始终处于低位,如果短期内得不到改善,就会因为缺氧造成多器官损害。7日9时多,待麻药起效后,陈金篆摘去患者的吸氧面罩,此刻,患者只能靠体内储备的氧气维持循环,他必须要在30秒内将一根导管从患者口腔插入气道。
这样的插管动作,福建省对口支援宜昌医疗队插管突击队队长陈金篆已做过几千次,但此刻,防护服、手套阻碍了他的动作,眼罩、头罩模糊了视线。
精准快速,几乎在同一时间,护士将导管接上呼吸机,患者的氧饱和度迅速提升至100%。监测仪器上的数据变化和声音提示,插管成功。这次操作陈金篆和他的伙伴用了不到30秒。
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治疗当中,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可以避免病人因缺氧造成死亡。“为了操作精准,大家只能尽量离患者近一点,再近一点,距离近到能感受到病人的每一次呼吸,因为那不到20多厘米的距离,可能就是患者的最后一线生机。”陈金篆说,“对于肺炎重症病人来说,缺氧耐受力差,一般插管在3到5分钟内完成,但是在这里,插管时间要用秒计。”
自2月19日以来,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金篆、林博、梁敏和来自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吴炜清4人组成的插管突击队,24小时轮班值守在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病房,作为抗疫一线的“急先锋”,和病毒争分夺秒。
感染风险高的工作
“负责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治疗,在工作中要正面贴近病人口鼻,这项操作在所有与病人的接触中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工作。”陈金篆告诉记者,插管对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极其重要,插管可能就是患者生还的最后机会。在操作过程中,插管医生要用最短的时间,把喉镜插入,寻找导管进入的空间和位置。这个动作让病人气道直接开放,大量的病毒向外扩散。病人一旦出现呛咳,大量飞沫直接导致医护人员和带有病毒的气溶胶零距离接触,极大增加了插管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一边是患者生的希望,一边是自身感染的风险,插管突击队的队员们毫不犹豫把心中的天平倾斜到患者那边:只要患者有需要,风险再大也要上。
每一次插管的过程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大营救。从打开患者口腔到气管导管插入气道内,要求又快又精准。“必须迅速把导管插到位,建立呼吸通道,这样才能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陈金篆说。
一天夜里,一名疑似白血病脑出血合并新冠肺炎患者情况危急,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防护面屏,插管本就不易,再加上患者出血干扰视线,难度可想而知。吴炜清却依然镇定,一边指挥一旁的战友帮忙,一边凑近患者,找准时机,快速进行插管,一次成功!
每次插管都一身大汗
有一次抢救,患者情况很差,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一般情况下,医生需要等到镇痛药物起效后再进行插管。可当天,患者的情况变化实在太快,仅20秒血氧饱和度就下降到了30%以下。插管突击队里唯一的女生梁敏当机立断,迅速插管!病人还在呛咳,梁敏快速把气管导管插进去,接上呼吸机,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慢慢开始上升,28、35、46、68、100!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根本顾不上害怕,一心想着再不插管,患者可能就要心跳骤停了。”梁敏回忆说,“每次插管都会一身大汗。插管完成不等于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插管医生还要做最后的检测。在最后一个异常数据恢复正常之后,插管医生才能放下心来与主治医生交接,然后赶赴下一个病房。”
“跟病人离得这么近,感受到对方呼吸的时候,会害怕吗?”记者问陈金篆。陈金篆回答:“因为每次插管都是在很紧急的情况下,所以没有觉得害怕,后来回想起来才会有些怕。”
因为是“急先锋”,插管突击队的队员们就连穿防护服都比其他人快,基本可以在10分钟内将防护设备穿戴完毕。“重症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我们必须快!”突击队成员林博说。
为了让抢救的速度再快一点,林博还抢先穿着防护服进入隔离区,了解危重患者分布情况,并梳理出抢救物品设备归放模式、抢救流程,为后续快速急救打下基础。
随着危重症患者治疗关口的前移,这些天让陈金篆和团队的另3位医生高兴的是,有更多的病人可以拔管,脱离呼吸机的辅助。
(《福建日报》3月10日第4版 )